江蘇捷勝錨機有限公司
(原泰興市捷勝船舶設備有限公司)
地址:江蘇省泰興市江平南路76號
全球服務熱線:13905266196
手機:13905266196 13905264589
電話:0523-87838058
傳真:0523-87838058
網址:www.ada1997.cn
E-mail:js139589@163.com jm139589@163.com
美媒唱衰中國造船業 美國僅剩軍艦制造更糟糕
人氣:17544 發布時間:2017-02-11
美媒唱衰中國造船業 美國僅剩軍艦制造更糟糕
美國《華爾街日報》2月9日發文稱,中國造船業正“遭受產能過剩沖擊,全國私營船廠紛紛倒閉,政府只保國有造船企業”,稱中國造船業正在“崩潰”。然而,有趣的是,此前一天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月8日刊發的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發表的文章的意見與之完全相左,文章稱中國“造船業正達到頂峰”,認為中國是“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個由‘陸上強國’轉變為‘陸海混合型強國’”的例子。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美國這兩篇文章的“打架”,也反映了美國對中國研究已分裂為兩個“派別”的現實,一部分財經界、外交界人士天天喊“中國崩潰”,然而這些人所談的“現實”,更多的恐怕只是他們自己的“腦補”;而一部分有識之士對現實的理解更為深刻,他們面對無可阻擋的中國崛起,正感到深刻的“擔憂”。
要說這些年有關中國海軍快速發展情況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一艘艘的052D從江南造船船廠下水,現在大連造船廠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了
以下,觀察者網選編這兩篇文章如下,供讀者參考。
《華爾街日報》原文節選如下:
21世紀初,造船業成為中國工業實力的象征,當時中國政府承諾到2015年年底將中國規模不大的造船業改造成全球最大造船產業。中國提前五年實現了這一目標。
不過,就在中國造船業居于領先地位之際,全球貿易下滑對新的集裝箱船、油輪和大宗商品散貨船的需求造成沖擊,而此時過度樂觀的航運公司的大量新訂單還充斥著整個造船市場。
2015年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表示,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化解造船等重工業的過剩產能。
造船業不久前仍是中國工業實力的象征。但如今,全球對新船只的需求疲弱致使中國許多造船廠陷入衰退
航運專家稱,結果是中國私營造船廠基本從地圖上消失了,而中國政府正通過補貼為最可能存活的國有造船廠續命。
IHS Maritime & Trade造船分析師Robert Willmington稱,中國造船業受到嚴重沖擊。他稱,市場行情最好時一艘大型散貨船價值1.1億美元,而現在只能賣4,500萬美元。
他稱,2013年以來中國大型遠洋船舶造船廠的數量已經減半,降至約70家,同時數百家小型造船廠已經破產。
Willmington稱,全球幾乎所有的船舶都由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建造,這些造船廠均因全球航運衰退而受創,而這種衰退趨勢2019年之前不會結束。不過他指出,中國造船業的起落幅度尤其大,目前一個規模小得多的、主要由國有企業主導的造船業正在取代過去對私營企業敞開大門的造船業。
雖然沒有官方數據,但行業分析師估計,中國數百家造船廠中工人的總數量仍超過50萬人。
(節選完)
《國家利益》原文編譯節選如下:
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且擁有世界第二多國防預算的情況下,正在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海軍建設。所有這些只是這一非凡海上力量變革的一部分——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個由“陸上強國”轉變為“由陸向海混合型強國”的例子。確保這一轉型的物質基礎是一系列規模龐大的港口、航運和金融網絡,以及日益先進的軍艦。這是一次在和平時期,完全沒有西方色彩的頂級海上力量崛起。在明朝發展出先進的航海技術,并在六個世紀前和平地駛向印度洋之后,已經很少有這樣的事例了。這些事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將在海上駛向何方?(指中國海上力量發展的意圖)
船舶是海洋戰略的物理基礎,是一個國家實現海上戰略目標的基本要素。中國有三大海上力量:海軍,海警和海上民兵。其中海軍是中國前出近海邁向遠洋的主要力量,也是體現中國造船水平的關鍵指標。然而與其他具備造船能力的主要海上力量不同,中國從來不透露哪一種戰艦打算造多少艘。
中國海軍高速發展的另一代表是056型輕型護衛艦,短短幾年間已經下水超過40艘,甚至有傳言稱056最終產量不會低于80
中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史上最快的造船工業總體增長,盡管規模龐大但發展不均衡。通過“模仿和創新”的過程,整個國家跨越了發展的關鍵步驟,節省了時間和資源。在最保守的估計下,中國將在2020年擁有世界第二大藍水海軍力量,美國海軍情報部門認為其規模可能在313-324艘。如果按照目前的造艦趨勢繼續下去,到2030年,中國將有一支與美軍主導的盟軍規模相當的海軍,甚至在質量上也沒有劣勢。我(指《國家利益》原文作者)個人認為,即使中國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這種發展軌跡,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地的地位和影響力也會產生嚴重影響。
中國目前進行著類似于前蘇聯那樣的海軍快速擴建,像幾十年前的莫斯科一樣,北京似乎沒有為在役船舶準備足夠的支持和維修基礎設施,包括足夠數量的干船塢和技術人員。目前中國海軍的高在航率,比如在亞丁灣執行任務,正在加速其船只的磨損過程。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在建造最大、最復雜的水面戰斗船只(航空母艦)和潛艇方面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它們都涉及復雜的“成體系系統”(system-system),例如復雜的動力裝置和航空力量建設,由于中國偏愛的外國和國內技術的“二次整合”無法提供足夠好的結果。這種持續性的限制,以及缺乏海外基地,意味著中國海軍在遠離自身海岸線的地方將無法獲得很強的控制力。此外,在未來幾年,中國也面臨著保持其蓬勃發展的海軍艦隊的成本開支。
對于今天的中國,海洋代表著它的機遇和威脅的主要來源,中國的利益和影響力正在想向外擴張,準備著迎接新的摩擦。國家已經決心成為具有領導能力的“海洋力量”和領先的“造船力量”,在中國的最高層領導中,這些相關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北京方面正在全力實現這些目標。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為,毋庸諱言,在目前全球海運行情的沖擊下,私人造船業和部分國有造船廠確實受到非常大的沖擊。但另一方面,中國造船業的核心,例如大連造船廠,上海江南造船廠,滬東中華造船廠和廣船國際等核心造船廠,在技術上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力。不僅中國海軍在2010年后大量下水和服役的軍艦也基本來自這些船廠,它們在高端民船市場上也正在迅速拓展市場份額。此外,埃里克森博士文章中提到的有關“中國于維護艦艇設施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怕是“多慮”了。事實上,面臨艦隊嚴重缺乏養護問題更嚴重的是美國海軍自身。相比之下,中國造船行業總體比美國更健康,且海軍艦艇平均艦齡短,因此目前中國海軍艦艇維護保養水平還是相當好的。
此外,中國海軍發展的優勢還來自“體制優勢”,除了兩國船廠所有制形式帶來的造艦價格區別外,更重要的是中國造船整個產業鏈依然完整,而美國造船業則基本只剩下軍船建造,進一步加大了兩國造艦成本的差距。因此,中國能在相對較低的成本情況下大大擴展自己的海軍艦隊。